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1:34 | 只看該作者

尖吻蛇蜥 Burton's Legless Lizard


  尖吻蛇蜥(微肢蜥科,拉丁學名:Lialis burtonis)分佈於澳洲(除東南部及西南部地區)、托列斯海峽諸島、新幾內亞南部,棲息於森林甚至沙漠等各種環境,地棲型。全長50∼60厘米,瞳孔呈垂直形,頭部的鱗片非常細小,但並未左右對稱。圍繞軀體中央一周的體鱗數計有18∼22列。體色極富變化。以蜥蜴或石龍子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3:10 | 只看該作者

美東蛇蜥 Eastern Glass Lizard


 美東蛇蜥(蛇蜥科,拉丁學名:Ophisaurus ventralis)分佈於美國東南部,棲息於濕潤草地或開闊樹林,日行性,地棲型。全長46∼106厘米,眼部至上唇鱗間覆有細小鱗片,體色及模樣極富變化,唯體側溝痕的下方並無任何斑紋。此外,軀體後半部亦無暗色條紋。以昆蟲、蚯蚓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4:46 | 只看該作者

帝王蛇蜥 European Legless Lizard


  帝王蛇蜥(蛇蜥科,拉丁學名:Ophisaurus apodus)分佈於巴爾幹半島、亞洲西南部、中亞部分區域,棲息於植物茂盛地巖區或耕地,日行性,地棲型。全長100∼120厘米,從外觀看來並無四肢,但仍留有退化痕跡。由於本種具有眼臉及耳孔等構造,故能輕易地與蛇類區別開來。體側下方具有溝痕,吞餌時此一部分地皮膚會隨之伸展開來。以昆蟲、蜘蛛、蚯蚓、蝸牛、卵或小型動物為食。帝王蛇蜥的壽命大約為50年。

  帝王蛇蜥外型似蛇,它們與蛇的區別在於:
  1、蛇蜥有具有可閉合的眼瞼;而蛇沒有。
  2、蛇蜥身長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尾巴;蛇的尾巴比身體短。
  3、蛇蜥有外耳孔;蛇沒有。
  4、蛇蜥身體覆滿堅硬的方形鱗片,排列成環狀,腹部鱗片小而多列;蛇腹鱗大而單列,在洩殖孔兩邊有後肢的殘留痕跡。
  5、蛇蜥尾巴容易自動斷裂;蛇不會自己斷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5-8-5 17:37:22 | 只看該作者

刺背鱷蜥 Northern Tuatara


  刺背鱷蜥(蛇蜥科,拉丁學名:Sphenodon punctatus)又名新西蘭鱷蜥、喙頭蜥、楔齒蜥,分佈於新西蘭周邊諸島,棲息於濱海巖岸區。全長45∼60厘米。在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爬蟲類當中,刺背鱷蜥算是最古老的一種。它們兩億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比恐龍還要早。它們見證了恐龍的大滅絕,哺乳類的興起,一直到現在,它們不但奇跡式的存活下來,而且外型上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它們是屬於爬蟲綱的爬蟲類,但是並不屬於一般蜥蜴所屬的有鱗目,而是自成一目的喙頭目。這一目的爬蟲都已經滅絕,只剩下刺背鱷蜥一種獨撐大局。所以實際上它不能算是蜥蜴而應該算是恐龍的一種,叫喙頭龍會更為貼切的。它們現在的體型大約只比遠古祖先小一半左右。

  刺背鱷蜥在上古時代曾經遍佈全球,當然,那個時代各大洲還是糾結在一起的。隨著各大陸分離,刺背鱷蜥也散佈各洲,直到六千萬年前恐龍滅絕,哺乳類興起,喙頭龍才逐漸滅絕,只剩下新西蘭和周邊島嶼殘存著為數不少的喙頭龍,因為哺乳類一直都沒有侵入這個地區。但是好景不常,人類在1000∼2000年前到達新西蘭,隨之而來的鼠類,特別是波裡尼西亞鼠大量繁殖侵入了刺背鱷蜥的繁殖週期,將蛋和幼蜥都吃掉,造成它的數量銳減,最後整個新西蘭的族群滅絕殆盡,到今天只剩下周圍某些島嶼上僅存的數萬隻族群還未受到鼠類的侵害,也因此刺背鱷蜥被列入CITES I保育類,新西蘭政府也已經進行大規模的復育以保存這些僅存的爬蟲活化石。

  刺背鱷蜥目前共有兩個種類存在,數量最多的Sphenodon punctatus和僅剩400多只的Sphenodon guntheri。S.punctatus散佈在許多小島上大約還有50000只左右,而S.guntheri全部都分佈在馬爾堡峽灣(Marlborough Sounds)中的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上。在市面上的個體多數是S.punctatus的人工個體。

  刺背鱷蜥一般以無脊椎動物、蜥蜴或海鳥的雛鳥或鳥蛋為主食。夜行性,多數棲息在岩石海岸由海鳥鑿出的洞穴中,幼體傾向在日間覓食以免夜間被成體獵食。在人工飼養下可以用蟋蟀當主食。當地的氣溫比較低,因此飼養刺背鱷蜥的溫度最好不要高過25℃。冬天低於15℃時它們也會進入冬眠狀態,只需要最低程度的保溫就足夠。

  在雌雄的辨別上不算太困難,雄性刺背鱷蜥並不具有半陰莖,所以不能依洩殖腔來區分。雄性喙頭龍最明顯的就是背脊上發達的棘刺和較大的體型,雄性一般長達60厘米,而雌性為50公分且棘刺較短小。雌雄的交配就是直接互相接觸洩殖孔完成受精。在交配後懷孕期長達8∼9個月,之後雌性會在露天的窩巢產下6∼10顆蛋。孵化期更長,通常都在一年以上到一年半之間。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適合的孵化溫度比較低,通常是在21℃上下。在這個溫度孵化的幼體雌雄各半,在20℃孵化的幼體多數是雌性,而在22℃孵化的幼體多數就都是雄性了。

  基本上繁殖刺背鱷蜥是頗為困難的,不過困難的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於它們的成長速度,恐怕是爬蟲類當中最慢的,甚至比龜類還慢。幼體長到成熟通常要15∼20年的時間,而雌性平均每4年才會交配一次。但好處是它們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60年以上,因此它們的成長速度與人類很匹配,很適合做為人類終身的寵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11-23 11:57 , Processed in 0.115090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