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iPet ec 愛沛特教育雲多媒體---有聲文教出版

 找回密碼
 登錄註冊

掃一掃,訪問微社區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ipetec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蜥蜴知識通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1#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6:59:51 | 只看該作者

白唇樹蜥 Blue Crested Lizard


 白唇樹蜥(飛蜥科,拉丁學名:Calotes mystaceus)分佈於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一般棲息於山區林緣、耕作地四周。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20至1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卵生。以各種小型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2#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3:06 | 只看該作者

新疆巖蜥 Xinjiang Rock Lizard


 新疆巖蜥(飛蜥科,拉丁學名:Laudakia stoliczkana)又名新疆鬣蜥,分佈於蒙古及新疆等地,主要生活於黃土及黃土沙質荒漠地帶、在河岸階地、胡楊林內、荒漠灌叢、洪溝岸壁及居民廢棄的土牆縫中以及偶見於礫石荒漠灌溉渠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至176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英吉沙與葉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3#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5:02 | 只看該作者

卷尾沙蜥 Toad-headed Agama


  卷尾沙蜥(飛蜥科,拉丁學名:Phrynocephalus nejdensis)又名蟾頭鬣蜥、阿拉伯蟾頭蜥,廣泛分佈於亞洲西南部的沙漠及半沙漠地帶。成體長12厘米,瘦長單薄的身體,全身土黃色,背上綴有黑色斑點或虎紋,腹部白色,尾部在興奮時呈現橙色,尖端多數黑色。當緊張時,會撐起身體,尾巴不停來回綣彈。

  卷尾沙蜥是種極容易飼養的蜥蜴,膽子小,比較神經質,但對新環境適應快,入手後差不多即時開始進食。卷尾沙蜥會整天在飼養箱中亂竄,而且行動非常迅速,彈跳力強,飼主必須小心它們走脫。飼養設備只須要一個較高深而闊的飼養箱,但必須要加裝頂蓋,因它們的爆發性彈跳力超強。底材用爬蟲沙鋪設3∼5厘米厚,因為它們很多時會潛進沙中睡覺,只露出眼和鼻孔,一盞25watt的射燈及一張電氈(冬季使用)即可。在日間保持在28∼32℃,晚上約維持於22∼24℃左右,它們可抵受較大溫差,濕度要較乾燥。每天開射燈8小時左右,在冬天晚上使用電氈,給它們保持溫度在22∼24℃。卷尾沙蜥喜歡在射燈下休息,而太多外界騷擾的環境,會令它們亂竄,在太光或太熱的環境下,甚至晚上溫度太低時,它們都會潛進沙中睡覺。每天早晚向飼養箱中噴水供其飲用,亦可用水碟,但很快就會被它用沙埋掉。

  會動的小昆蟲差不多全可投喂,通常供應蟋蟀以作主食,偶爾投喂麥皮蟲或去掉後腿的草蜢,每兩星期供給鈣粉及維他命補充劑一次。餵飼時間多在早上,因它們是日行物種,這段時間較活躍,食慾亦較好。食量方面,每條卷尾沙蜥一次約1∼2只蟋蟀,一星期餵飼4∼5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4#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7:32 | 只看該作者

線蜥 Spotted Burrowing Skink


 線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Lerista punctatovittata)分佈於澳洲東南部,棲息於乾燥森林區至樹木稀疏的熱帶草原,地底棲型。全長20厘米左右,為適應不同地底生活,個體間的四肢型態亦互有差異,其中包含四肢健全者、僅長有後肢者,或四肢已完全退化的個體。以螞蟻、白蟻等小型昆蟲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5#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09:36 | 只看該作者

猴尾蜥 Prehensile-tailed Skink


  猴尾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Corucia zebrata)分佈於所羅門群島,棲息於森林中,樹棲型,夜行性,白天多藏身於樹洞內休息,是石龍子科中體型最大的品種,成體可以長達80厘米以上。更特殊的是,猴尾蜥是極少數純樹棲的石龍子,它們的四肢發達,爪子銳利,尾巴可以任意捲纏枝葉,發揮第五肢的作用,並且也失去了自割的能力,可以說已經脫離一般地棲石龍子的特徵而完全適應了樹棲的生活。遲緩的行動和偽裝良好的體色,讓這種夜行性的石龍子得以在森林中繁衍而讓掠食者難以發現。

  猴尾蜥的群居性很高,所以適合群養,由於體型較大,飼養也需要較大的空間,每一隻都需要至少兩尺缸的空間,以直立式的飼養缸為宜,並佈置許多枝幹供它們攀爬。由於是夜行性,因此不需要很強的光照,但是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大約在30℃上下,濕度60%∼80%。底材可以用無菌土或樹皮屑。基本上這種環境與變色龍的環境很類似。

  猴尾蜥完全以素食為主,在野外主要以無花果和籐蔓的細小葉片為食,因此人工飼養時可以一般蔬果為主食,再輔以蜥蜴飼料或麵包蟲就可以養得很好。大型的水盆對猴尾蜥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們喜歡泡水,特別是即將脫皮的階段,所以必須經常保持水盆的水質潔淨與充足。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容易,雄性的頭部比較寬闊,洩殖腔較鼓起,多只比較會更容易辨別。猴尾蜥也是胎生的石龍子,這一點使它們可以終身不需下到地面,真正做到100%的樹棲。雌性的懷孕期長達6∼7個月,因此通常2∼3年才能生產一胎,每胎產下一隻幼體,偶而有雙胞胎的情形。幼體產下之後便能獨立生活,如果飼養得好可以活15年以上。

  外貌樸實的猴尾蜥是一種常被忽略的石龍子,事實上美國已經禁止野生個體輸入,可能不久會由CITES II提升至CITES I的地位,狀況良好的猴尾蜥會展現出溫馴的特質和亮眼的體色,應該也有資格成為個中老手的搜集對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6#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12:04 | 只看該作者

桃舌蜥 Pink-tongued Skink


  桃舌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Tiliqua gerrardi)分佈於澳洲東部海岸,棲息於濕潤森林區或雨林中,但亦有不少個體生活於乾燥林內。以地表的昆蟲或陸棲蜷螺為食。全長42∼48厘米,頸部略呈蜂腰狀,軀體細長,體鱗數30∼34列。後肢約為軀幹長的25%∼30%,尾部則為軀幹長的110%∼140%。幼體舌頭略呈藍色,長至成體後則會轉變為桃紅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7#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14:01 | 只看該作者

松果蜥 Shingleback Lizard


  松果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Tiliqua rugosa)分佈於澳洲北部、東部,棲息於森林、沙漠或草原等各式各樣的環境,地棲型,日行性。全長30厘米左右,全身披覆了粗大厚實的鱗甲,看起來就像一顆松果,這就是松果蜥之名的由來。舌頭呈藍色。

  松果蜥共有四個亞種,市面上最常見體型也最大的一種就是T.r.aspera,又稱為東部松果蜥,一般體色都是黑色或咖啡底色配上白色或黃色斑紋;再來就是體色比較多橘紅色也是最貴的T.r.rugosus紅頭松果蜥;其它兩個亞種比較少在市面上出現的是T.r.konowi,只產在一個澳洲西部伯斯外海的小島上;最後就是前幾年才發現的T.r.palarra。

  整體來說,松果蜥的個性比藍舌蜥更為溫馴,也更為膽怯,適合群養。松果蜥屬於日行性地棲型石龍子,由於澳洲棲地陽光充足,所以它們需要強烈的光照和溫度。在飼養時充足的UVB光線是不可少的,溫度也最好維持在32℃左右。它們需要較乾燥的環境,濕度最好不超過50%,否則容易有呼吸道的毛病。底材可以落葉和樹皮碎屑為主,混合細粒赤玉土或爬蟲沙更好。因為它們很少爬高,所以只要佈置少數石塊或沉木供它們夜間躲藏休息即可。在食性上,松果蜥屬於雜食性不挑食,只要能到口的食物,不論是昆蟲或植物,水果、花朵、死屍、小動物等都能夠接受。幼體比較傾向肉食性,在飼養時可以餵食蟋蟀、蔬果、狗糧或蜥蜴飼料。

  在繁殖上來說,松果蜥的繁殖難度並不高,但是效率卻很低,因為它們屬於胎生石龍子,懷孕期很長,每胎只生1∼2只,而且通常2年才生一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松果蜥有一夫一妻的傾向,同一配對若無意外終身不會改變配偶,所以若要繁殖可能需要較多的配對成體。不過幼體從生下的第一天就能夠自立進食生活,所以相對的死亡率也比卵生蜥蜴低很多。

  松果蜥在澳洲是很受歡迎的石龍子,野外族群也很龐大,但是因為出口受限,所以在市面數量不多,單價也比較高,真正識貨的人並不多。但是松果蜥比藍舌蜥更具獨特性,也更具挑戰性,應該是老手很好的選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8#
 樓主| 發表於 2015-8-3 17:16:19 | 只看該作者

紅眼鷹蜥 Red-eyed Crocodile Skink


  紅眼鷹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Tribolonotus gracilis)又名紅眼鱷蜥、盔甲蜥,分佈於新幾內亞及外圍島嶼的潮濕森林區,全長18∼25厘米,屬於中小型蜥蜴,眼睛周圍有一個橘紅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來好像兩個大紅眼睛,頗有威嚇掠食者的功用,當然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紅眼鷹蜥屬於肉食性蜥蜴,以昆蟲和軟體甲殼類為主食,喜歡在水中活動,所以在飼養時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飼養紅眼鷹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佈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紅眼鷹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

  紅眼鷹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隻雄蜥養在一起,兩隻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29℃,以27℃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鷹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49#
 樓主| 發表於 2015-8-4 20:17:18 | 只看該作者

刺尾巖蜥 Pygmy Spiny-tailed Skink


刺尾巖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Egernia depressa)分佈於澳洲西部,棲息於沙漠至半沙漠地帶,偶爾會在巖區出現。以昆蟲為食,亦會食植物果實。全長7∼17厘米,體鱗上有3∼5條鱗骨,且前端均呈棘狀。此外,尾鱗上也長有3枝棘刺,軀體中央位置的體鱗數有28∼38列,鼻鱗相互鄰接,尾部扁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該用戶從未簽到

391

主題

712

帖子

4425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4425
QQ
50#
 樓主| 發表於 2015-8-4 20:19:52 | 只看該作者

細紋藍舌蜥 Centralian Blue-tongue Skink


細紋藍舌蜥(石龍子科,拉丁學名:Egernia depressa)分佈於澳洲,棲息於多巖山丘或沙漠等各種乾燥及半乾燥地帶,地棲型。全長40∼45厘米,體色以淡灰近褐色為主,軀體上具有9條以上略帶橘茶色的窄幅條紋。頭側前鱗的大小約與其他頭側鱗相當。眼部後方另有粗黑帶狀條紋,頂間鱗至頸部間覆有2∼4列大型多角狀鱗片。體鱗數38∼46列,四肢短小,後肢僅佔軀幹長的20%∼25%,尾部則為軀幹長的40%∼55%。以無脊椎動物或植物為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登錄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手機版|Archiver|台灣宇雄國際生醫科技教育 ( 統一編號:83590066

GMT+8, 2024-11-23 08:11 , Processed in 0.198222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中西醫學 有聲文教 優質服務

© 2014-1-6 iPet ec愛沛特多媒體網訊製作行銷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